2016/11/4

迎接數位經濟,公部門要從本業做起

11/4 發在有物報告的文章,歡迎分享,轉載請洽有物報告。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要如何用具體例子說明台灣的行政機器。結論是「一支 Nokia 手機」。拿 Nokia 來打電話或是發簡訊還是非常好用,甚至還能開一些網頁,但是要執行 app 或是 HTML5 就無能為力了,時至今日已無實用性可言。

美國計程車業的新聞與台灣的狀況對照,正好突顯數位 DNA 的差異。

美國計程車業與時俱進,台灣停留在舊時代

美國華府的 7,500 部計程車將於明年八月前全面換裝數位計費錶。除了華府之外,美國其他地區也陸續試行新一代計費錶,甚至開放直接以手機 app 作為計費錶。這些類似 Uber、Lyft 的改變說不上走在時代尖端,但絕對是與時俱進。

2015 年台灣計程車陸續換裝新計費錶,從中我們只看到官方宣揚可以「印收據」及「國道計費」。但當我實際坐車,卻問不出新錶有什麼實際、有感的好處。我研究功能及技術規範之後,才發現新錶也沒有遠距 OTA(over-the-air,透過網路更新)更新軟體、費率,或 GPS 追蹤機制。我們白白浪費了十年一次的機會。

台灣的修法者仍停留在防止有心人竄改設備的思維。如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附件二所示,計程車計費仍是單機作業,規格則圍繞在計算車輪轉動數,完全沒有覺察科技的進步。現在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手機都內建 GPS,計程車卻沒有升級。

或許有人覺得事後諸葛、以今非古不太公平,那我們往回看兩三年。2012 年 Apple 已經推出 iPhone 5,當年底台灣 3G 用戶已接近兩千三百萬。然而,交通部訂定計費錶規格時,卻是參考 2007 年的國際標準 — 沒有 GPS 路程紀錄、沒有連網功能、更新任何費率都要回廠排隊、傳輸使用舊式接頭(DB9 接頭 RS-232),且資料還採用舊編碼(BIG5)!

相較之下,紐約計程車早在 2007 年就全面導入 GPS 記錄。美國也在 2012 年 9 月開始研究 GPS 計程車錶標準。台灣實在沒有理由還在要求 Nokia 時代的計程車錶。行政院「亞洲・矽谷」計畫主推「整案輸出」,想把創新應用整合解決方案輸出海外。但這樣的方案真的有人買單嗎?

提升台灣產業,政府需長遠思考

計程車換錶應顧及產業長遠發展,善用網路科技,而非只想到印收據。做法即是強制每台車都需裝有 GPS 追蹤、聯網,並且用 app 取代專屬硬體。而平台端則須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和開放資料(open data)。如此一來,乘客可以安心搭乘,並即時評價駕駛。業者可以專注於服務乘客和駕駛,而不用重複建置系統或是降低駕駛招募門檻。

這兩、三年公部門意識到數位經濟及網路科技帶來的衝擊,卻未從根本應對,而是試圖以表面的新政或是例外處理來逃避。「多元化計程車」是件好事,但不能成為主管機關卸責的救援投手。讓現有小黃的乘客更安全、方便且舒適,並讓駕駛能更有效率的執業,都是主管機關無可推託的責任。逝者已矣,短期間再全面換錶恐怕很難了。訂定計費錶 app 規範及平台整合支付功能後,或許有機會亡羊補牢讓小黃升級。

希望計程車計費錶是最後一場悲劇。修法人員訂定每個規範時,都要想到這是一個持續在改變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