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8/26

建立如熱帶雨林的台灣網路生態圈 - 從壯大電商開始

CC David Evers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莊子 大宗師

之前提到的都是創業者與投資人的關係,除此之外,這一篇將目光再拉遠,看看創業者周圍的周圍,網路業生態圈包含那些組成要素、如何發展、公部門能著力的點。

剛接觸網路行業的人常會眼花繚亂,還認為這是一個新的行業,事實上從 YAHOO 創設於 1994 年以來起算,網路業剛好到了弱冠之年進入成年期。要了解網路行業最容易的方法是跟著消費者的錢包跟時間走,從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服務一步一步往外推就可以看到網路生態圈的面貌,從消費者端出發,時間和金錢最直接流向下列三個領域:

  1. (時間) 讓消費者付出時間及/或貢獻內容 - YAHOO、Facebook、LINE、巴哈姆特、Fashion Guide
  2. (錢) 讓消費者付費取得數位商品或服務 - 線上遊戲、kkbox、netflix
  3. (錢) 讓消費者付費取得實體商品或服務 - 線上購物、拍賣網站、uber

這三個物種要能夠繁衍茁壯,要有三種基礎建設 - 資訊流 - IDC、固網、行動網路、FTTH 等等從消費者上網到機房端的建設,金流 - 信用卡、ATM 等付費方式、物流 - 宅急便、超商取貨等正逆向物流。資訊流當然是最基本的,有了普及的上網方式,消費者可以在線上消費及產生資訊,再加上金流,就可以有第二項的數位商品及服務,最後加上物流服務,就可以有第三樣廣義的線上購物出現。

以台灣過去的發展為例,許多第一代的第一類服務在 90 年代後期從宿舍房間裏的一台電腦依附學術網路起家,慢慢擴展;遊戲橘子 2000 年引進「天堂」開啓線上遊戲的濫觴;PCHome 24hr 購物與黑貓一起成長,帶起台灣電商環境的發展至今。三種業態與三項基礎建設構築整個網路生態圈的基礎。

2、3 需要在 1 投放廣告招攬生意,1 需要 2、3 投放廣告,就有了第二層的物種 - 線上廣告業,根據 IAB 的統計,這是一年四五百億美金的生意,Facebook將近八十億美金的年營收也主要來自於此,有興趣的人可以上 wikipedia 看看來龍去脈。

再往外推,產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之後,就會有相應的週邊專業服務,管理法規也會慢慢跟上,業內會有資訊安全顧問、工具廠商,業外從過去每次談網路的案子都要從盤古開天講起到現在慢慢有熟悉網路業的律師、會計師、券商、學者、公部門主管,讓網路業創業者不需要非本業的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才能往前走。

再往前走,網路產業未來更進一步興盛會成為社會新鮮人優先考慮的業別,帶動優秀新鮮人的自然流入參與,現存的業者更壯大,新業者生生不息,當一個產業做到這裡,才能說已經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圈。

回頭盤點一下台灣的基礎建設現況,資訊流在用戶端還算 OK,家用的 FTTx 及 3G 上網都算普及,機房端比起十年前對創業者的門檻已經降低很多,與海外供應商相比費用及服務還有一段差距;金流尚可,傳統電商用信用卡還過得去,在行動及新業態服務需要改進,要有能力發展出到新興市場跳過信用卡支付階段的服務才行;物流算是一流了,宅急便、快捷郵件、超商取貨非常成熟,24hr 到貨也是獨步全球,期待看到技術輸出及下一個領先世界的創舉。

產業方面電商及數位內容業者已有百億、數十億級的大型綜合及垂直電商、線上遊戲、音樂業者,億級千萬級的電商、賣家也有許多,規模足夠支撐本身及週邊服務自成一個產業,每隔一兩年就有新秀出頭;內容及社群網站就比較穩定,幾個主題與遊戲、美妝、3C相關的網站各自為行業龍頭承接行銷或是經營自有商品,還沒看到在營收規模亮眼的挑戰者。

健康的新創需求來自如 Tripit 解決使用者及業界的問題,甚至如 Napster,YouTube,創造新的服務方式釜底抽薪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有大量的終端購買、行銷需求才會刺激更多人才及資金的投入。無可諱言台灣的內需市場雖然足夠用來建立基礎,要做到有國際級規模的絕對競爭力還不夠大,環顧四週,美國中國是大聯盟級的競爭,非所有新創事業一蹴可及的戰場,日本也剛好是日本職棒級的水準,另外有其獨特的語言及文化障壁。東南亞人口結構以年輕人為主,整體 GDP 還在人口紅利發展期,低價智慧型手機從去年大量普及,加上各國市場分散反而使台灣能在大國尚未投注心力亦或感到食之無味時於當地人才合作搶占市場,建立及國際規模的市場腹地。

因此從國家產業策略來看,要在台灣長出強盛的網路生態圈要從大處著眼,除了基礎建設之外,電商規模相當程度定義了整個生態圈的規模,與其四處尋覓一頭特定的獨角獸,以五年成長十倍的尺度規劃建立以台灣為起點,涵蓋東南亞的電商產業才是公部門該有的器度使命,有夠大的交易規模、就有夠多的行銷預算、就有更多資源孕育新的技術及應用,從業人員也會成為下一波創業的種子。

外在環境巨變之時就是生態圈物種大洗牌之時,舊物種可能進化,新物種趁勢而起。去年在台灣行動網路的颶風吹起,閱覽、購物、遊戲習慣在三個季度內都有重大變化,也是三十年來線上線下首次融合,消費者無時無刻都在線上,這是個百年一遇的機會,可以預見消費行為及日常生活會繼續向行動網路傾斜,唯一的問題是台灣的網路產業是否能趁勢占到一席之地,能否迅速擴大乘風南進發展東南亞市場奠定未來十年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